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择吉日成婚是新人对婚姻幸福的重要寄托,但结婚要避开哪些日子却往往让筹备婚礼的家庭煞费苦心。本文将梳理传统习俗中需规避的特殊日期,帮助新人避开“凶日”,为婚姻增添一份顺遂与安心。
四绝日与四离日:
四绝日:指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的前一天。这四天是季节交替之时,气场转换较大,被认为不适合举办婚礼。
四离日:指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的前一天。同样因为季节交替,气场不稳定,不宜结婚。
三娘煞日:
每月的初三、初七、十三、十八、廿二、廿七日被视为三娘煞日。传说中,三娘因月老不为她牵红线而心生怨恨,专门破坏新人的喜事,因此这些日子不宜结婚。
杨公忌日:
杨公忌日共有十三个,分别是正月十三、二月十一、三月初九、四月初七、五月初五、六月初三、七月初一、七月廿九、八月廿七、九月廿五、十月廿三、十一月廿一、十二月十九。这些日子被认为是凶日,不适宜进行婚嫁等重大活动。
岁破日与月破日:
岁破日:指与当年太岁相冲的日子。如果所选日子的地支与太岁相冲,那么就不太适合结婚。
月破日: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初七、十四、二十一、二十八这几天。这些日子月亮的能量较弱,磁场不稳定,被认为对婚姻不利。
四穷日与四废日:
四穷日:指春季的乙亥日、夏季的丁亥日、秋季的辛亥日、冬季的癸亥日。这些日子被认为不吉利,不宜举办喜事。
四废日:指春季的庚申、辛酉,夏季的壬子、癸亥,秋季的甲寅、乙卯,冬季的丙午、丁巳。这些日子在古代五行理论中被认为是“无气”的,因此被视为不吉利的时刻。
鬼节与祭祀日:
农历的三月、七月和九月分别适逢“清明”、“盂兰”和“重公”,均为传统的“鬼节”,不宜办喜事。
父母生辰日:
父母的生日是子女表达孝心的重要时刻,而结婚则是子女成家立业、独立生活的开始。因此,在父母的生日这一天举办婚礼,会给人一种“抢风头”的感觉,不符合孝道的精神。
其他忌日:
如红砂日(农历每月的初一、十五)、无春之年(寡年)等也被认为不宜结婚。此外,还需避开与新人属相相冲的月份或日子。